別名:芋干腐病
分布為害:芋枯萎病是芋的一種重要病害。各地均有分布。零星發(fā)生,嚴重時病株率可達到20%,引起植株倒伏死亡。
癥狀:主要為害莖部,引起枯萎或腐爛。發(fā)病輕時癥狀不明顯,先是生長慢,老葉黃化迅速。發(fā)病重時表現(xiàn)生長不良,變?yōu)辄S綠色,秋季提早干枯或莖葉倒伏,剝開球莖,皮層變紅。橫剖可見紅色小斑點,嚴重的大塊變?yōu)榧t褐色,造成干腐或中空。
病原:病原為茄病鐮孢,屬半知菌亞門真菌。
發(fā)病規(guī)律:病原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被害的殘體上存活或越冬,種球內越冬的病原隨第2年栽芋引起發(fā)病,球莖中母芋帶菌率高,子芋次之,孫芋最低。該病不僅在田間侵染蔓廷,貯運期間也可擴展。多在夏秋季發(fā)生。氣溫28-30°C時易發(fā)病。連作地栽培。地下害蟲多,易誘發(fā)此病。管理粗放、土壤過干或過濕,發(fā)病重。
防治措施:
(1)從無病地或無病株上留種,選用無病種芋,最好用孫芋或子芋,盡量少用母芋。
(2)必要時種茅可用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芋30分鐘,晾干后直接播種。
(3)實行3年以上輪作,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,攜出田外深埋成燒毀。采用高畦或起垅栽培,南方畦面鋪稻草或麥秸,以降低地溫。
(4)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,抑制有害病原菌,達到防病目的。
